top of page
homepage_confRE_banner.png

在減緩全球暖化趨勢已成為國際共識的今日,台灣也積極規劃及執行2050淨零目標下的各種工作。其中,將電力系統由大量排碳的化石燃料轉變成再生能源,是最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。根據國發會發布的淨零路徑,2050年的全國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將達40-55 GW,而光電裝置容量更將高達40-80 GW。


但是,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國土上進行大規模的光電開發(400-800平方公里的光電場地需求),勢必改變地景上的土地利用格局。無論是光電、風電、或是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,它們在開發過程以及營運期間,對週邊陸域/海域生態系統及人類聚落的可能影響為何,仍是目前的巨大知識缺口。


有鑑於此,本研討會籌備委員會訂於2024年5月24-25日,於花蓮舉辦第一屆「再生能源發展對社會生態系統影響研討會」。我們期望藉由此會議,匯集現有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科學證據並擬訂未來的研究方向,以期逐漸消弭知識缺口。藉此,或許我們將有機會在再生能源發展的路徑上,找出淨零、生態系統保護、社會經濟共存的解方。

​焦點議題討論與凝聚共識

主題
案場
鄉鎮
縣市或區域
國家
知識缺口
• 光電使用的土地多為農地,在農地農用的原則下,光電場並不能對農產提供任何貢獻且會減產,應該思考同一塊土地運用下,提供更多元的農業價值
• 光電如何改變區域內的產業結構與社會價值,如農田保留(魚塭)或純粹的經濟利益?
• 針對漁電:大尺度的空間規劃,提升不同的養殖業間的棲地功能互補,例子:蛤、虱目魚、蝦、曬田時間不一、互惠互補
• 社會科學缺口:政治、公行學科參與不足,很多公共治理、公民參與議題在上述學科已有數十年累積,目前由其他學科重新開始太可惜
• 社會衝擊
• 共榮、共融機制,如何真正跟地方區域的多元群體、多元願景尋找解方「組合」想像?
• 自然科學:受限於各自領域,缺乏生態系觀點討論系統影響
• 光電場大多是高資本產業,傷害一般小農的產業
• 農電
• 自然與社會觀點:變遷不好嗎? 往哪變?可以引申討論
• 光電板下的板下經濟有甚麼可能性與技術要求?
• 不同資訊平台在社會溝通中的功能與角色意義。說明:因媒體作為大眾資訊的重要管道,透過實體說明與揭露資訊可能有限,也因此社會仍沒有形成共識。是故探究風險溝通是面對與處理社會接受的一個知識缺口,應妥善處理
• 一般經營模式
法規制度缺口
• 光電案場除場內衝擊減緩外,無具體規劃如何承擔外部成本與補償義務
• 環評有「法律」的位階,環社檢核有發展出更細緻利益相關方的互動和博弈。是否可能讓環社檢核的進步面,納入環評機制,建構更具參與式的精神操作?
• 涉及地景衝擊的能源轉型容易面對抗議,目前缺乏可依循的設計準則,只以效率為優先,應參考「都市設計準則」、「都市細部計畫」等概念,予以設置建議與設置
• 此次研討會的很多生態研究追蹤,如何讓「法規」要求對接?
• 法規制度缺口:導入市場機制與誘因相等的機制,而非應然面的規範(如碳定價,電價)
治理議題
• 誰需要哪種知識?
• 誰需要哪種知識?
• 很多政策,中央與地方的分工妥協已經有經驗、很多操作磨合實證,可否盤點幾個項目的案例,梳理可供【再生能源】中央/地方治理的可能模式或框架?
• 治理議題:政策選擇被政治偏好綁架,無討論空間
• 減碳目標與政策
• 再生能源發展:牽涉非常多領域的議題,我們都認知跨領域機制的重要性,所以如何促進從學術部門、民間到行政單位本身的跨域與彼此間的跨域。這如何成為可能,且清楚各層級要達成什麼目標?
• 生態補償
• 光電的空間分布,如縣市分布與城鄉分布
• 區域治理機制
• 誰在什麼階段、找誰做什麼溝通?
• 誰需要哪種知識?
• 誰有責任、誰不想被延燒、誰會被抗議、誰想被推進?
• 什麼階段決定後再溝通
• 誰想問問題,誰會受影響,誰不想要被知道
• 什麼樣的溝通說明會?公聽會?研討會?
• 溝通與宣傳、宣導、佈達、告知、推廣有何不同?
• 在地溝通不等於社會溝通,溝通與公眾參與不等於被告知、被灌輸、被決定
• 電價偏低
• 政策環評
• 誰需要哪種知識?

會議照片集錦

會議議程

會議議程
議程表0524_1.png
議程表0524_2.png

口頭報告規則

口頭報告規則
  1. 每位講者的演講時間為 10 分鐘,問答時間 5 分鐘,共 15 分鐘。

  2. 因為演講時間有限,建議請每位講者縮短背景介紹,將重點放在研究方法、結果與討論上。

  3. 統一以會議提供的 Windows 電腦進行報告,簡報檔案建議採用 PowerPoint 或 PDF 格式。

  4. 請於 2024年5月22日 24:00 前,上傳簡報檔案至會議網站。

口頭報告規則

口頭報告規則
  1. 每位講者的演講時間為 10 分鐘,問答時間 5 分鐘,共 15 分鐘。

  2. 因為演講時間有限,建議請每位講者縮短背景介紹,將重點放在研究方法、結果與討論上。

  3. 統一以會議提供的 Windows 電腦進行報告,簡報檔案建議採用 PowerPoint 或 PDF 格式。

  4. 請於 2024年5月22日 24:00 前,上傳簡報檔案至會議網站。

海報規則

海報展示與短講規則

  1. 請製作並輸出 A0 直式海報:84.1cm(寬) x 118.9cm(高)。 

  2. 現場備有張貼工具,報到後即可進行張貼。

  3. ​海報短講於場次(III) 進行,請發表人準備3分鐘短講。

  4. 請於 2024年5月22日 24:00 前,上傳簡報檔案至會議網站。

​會場位置

會場交通
icons8-marker-48.png

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第18棟包裝工廠
(園區服務中心旁)

花蓮市中華路144號

frontal-taxi-cab.png
front-of-bus.png

花蓮火車站前搭乘計程車前往,車程約 10 分鐘。

在花蓮轉運站(​花蓮火車站前站北側)搭乘太魯閣客運或花蓮客運市區公車前往,車程約 10 分鐘。
建議可搭乘花蓮客運路線編號:1126、1129、1132、1133、1136、1139、1141或太魯閣客運路線編號:301,於花蓮文創園區站牌下車;
或是花蓮客運路線編號:1121、1122、1128、1140、1145,於中正站站牌下車。詳細班次​時間及車資請查詢各客運網站。

建議交通方式:

花創園區圖O-111-1229V-01-scaled.jpg

重要日程

重要日程

3.1/

開放投稿

4.16/二

開放註冊

3.31/

截止投稿

5.5/日

截止註冊

4.15/一

審核通知

5.10/​五

通知報名結果

報名註冊

註冊資訊
  1. ​註冊開放期間為 2024年4月16日 至 5月5日。因場地容納人數限制,將由委員會依報名者之領域相關性篩選,並於5月10日前 email 通知報名結果。

  2. ​採網路註冊,恕不開放現場報名。

  3. ​註冊費用免費,大會提供會議期間簡易餐點茶水,住宿交通請自理,人力有限,恕無法提供接送。

投稿須知

投稿須知
  1. 摘要投稿期間為 2024年3月1日 至 3月31日。

  2. 摘要以中文撰寫,500字為限,上傳至會議報名系統。

  3. 主辦單位將於 2024年4月15日 前以e-mail通知摘要審核結果。

  4. 提交本文摘要即表示同意將該摘要用於本次研討會之相關文件中。

主辦單位

主辦單位
CIRES_logo.png

聯絡人

賴正偉

03-8903270

lter@gms.ndhu.edu.tw


張世杰

籌備委員

籌備委員
03.02.i04. Prof. Shih-Chieh profile photo.jpg

張世杰

國立東華大學

​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

2018-12-13_1456271684_edited.jpg

林瑞興

農業部

生物多樣性研究所

hstai.jpg

戴興盛

國立東華大學

​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

邱花妹-1024x683-1_edited.jpg

邱花妹

國立中山大學
社會學系

裴家騏-570x450_edited_edited.jpg

裴家騏

​台灣野生動物學會

bl_4807694571624803eb1a6f97e50501f5_edit

許皓捷

國立台南大學

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

Copyright © 2024 國立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
Copyright © 2024 Cires Taiwan.
地址: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1號︱電話:03-890-3270
​網站更新日期:2024.2.27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