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
on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
CIRES
生態及永續科學
跨領域研究中心
關注專題
能源轉型、糧食自給、生態保育,三者如何平衡?
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減緩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,是全球及台灣當前所面臨最為急迫、複雜與解決難度最高的永續發展議題。在能源供給方面,逐步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體系,轉型為以再生能源為主。
台灣為因應氣候緊急狀態與減碳目標,於2015年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制定「2050溫室氣體排放應降為2005年排放量50%以下」的長期目標,並制定2025年再生能源佔電力20%的目標。若我國希望大幅提高糧食與能源自給率,則必須考慮在維繫生態系統韌性的條件限制下,應如何調整農地、再生能源用地、生態保育用地之配置。
然而在政府推動能源轉型之際,近年來太陽光電對於生態及農漁業影響爭議,已經為政策目標帶來極大的挑戰。任何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,不論是農地變成森林;或是森林變成光電場,都會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功能及服務。
光電場應該如何設置?零星小區且分散還是大量建設且集中。光電場外圍是否需要存在綠帶?光電場是否真的完全無法被動物所利用?這都是我們好奇的問題,由此延伸設計我們研究內容。
引發了一個重要的討論:是將花東視為嚴格保護的環境寶地,還是將其發展為提高國家糧食與能源自給率的生產基地?這個問題反映了環境保護和發展之間的平衡,我們的研究致力於找到可持續的解決方案
01花東地區面臨的能源轉型困境與挑戰
花東地區為我國相對較少環境破壞地區,經常是在公共論述上被視為臺灣僅存、應被特別保育的後花園。從1970年代人口達到高峰之後,至今鄉村地區的人口已普遍下降50%,花東鄉村地區面臨著社會經濟不濟的困境,對社會系統的韌性形成重大挑戰。
就土地利用的角度,花東地區有大面積的保護區和農地,以及原住民傳統領域。因此,當再生能源設施開始規劃大規模進入花東地區時,在全國層級及地方層級均引起以下的爭論:花東應視為被嚴格保護後花園,以提供全國性環境公共財?或是花東應作為提高我國糧食與能源自給率之生產基地?
02面臨能源轉型的社會生態系統影響
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減緩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,是全球面臨最急迫、複雜與解決難度最高的永續發展議題。面對此重大挑戰,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體系轉為使用再生能源,再生能源的能源體系成為新的社會經濟模式。然而,任何能源供給均有其負面衝擊。
社會各界關切再生能源可能造成衝擊,尤其土地利用的競合議題,不論是能源政策或森林經營政策等,土地利用方式改變造成其生態系服務發生難以估計的改變,影響在地居民生活方式。在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下,全球氣候變遷、政府政策、在地生活與生態系服務彼此間的交互關係變的複雜。
03學術研究重要性,協助推動整合性能源政策
土地利用的競合議題,過去在政府部門、地方社群、公民社會、私人企業之間產生激烈辯論,無法透過準確科學證據作為基礎進行討論均停留在理念層次,難以更進一步形成相對健全的公共政策。鑑於各單位的看法對我國能源轉型與整體永續發展進程的重要性,我們認為學術界有義務整合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提供全面性的思考,以學術研究作為各方論證基礎,使我國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工作順利往前推動。跨學科整合難度相當高且學術研究與治理過程未能有效整合,因此我國永續學術研究少有團隊能達成上述目標。本中心希望成為臺灣永續研究新典範之先驅團隊,以驅動整體社會發展,面對永續議題所需的轉型模型。